科目:gzls 来源:2012-201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凡听五刑自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盖必如此,然后轻重之序可得而论,浅深之量可得而测”;“凡以诉讼,必先论其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之分,然后听其曲直自词。凡以下犯上,以卑犯尊,虽直不右;其不直者,罪家几让之坐;其有不辜至于杀人者,虽有疑虑可怜,而至于奏谳,亦不准辄用拟贷之例。”
——《朱熹集》卷14
材料二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三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从新树立国人的信仰,正是理学智慧的意义所在。
——蔡仁厚《宋明理学·南宋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为何被称为新儒学?(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造成的影响。(4分)
科目:gzls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20分)广东人灵活机变,在中国历史上,常常是时代的弄潮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近代欧洲崛起之前,中国……远远领先于世界……。位于海洋之滨的广州贸易在唐后期有所发展。史载,宋代广州贸易相对繁华,广州市舶司的外贸收入为最多……。广东十三行……是清代朝贡贸易体制的一个纽带……。鸦片战争后,广东十三行独揽外国贸易的制度终于被强制性地做了变迁。l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的第五款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额归行商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隋福民《清代“广东十三行”的贸易制度演化》
材料二“图片上的历史”——广州变迁
材料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繁华”的原因或条件。(3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广州十三行”的设立表明当时清政府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19世纪中期,该贸易制度最终打破反映出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
(3)从材料二中的图二表明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时期,试从革命的阶级基础和指导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4分)
(4)从材料二中的图三表明广东在对外开放中一直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你能举例说明吗?(不少于4个)(4分)
(5)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这番谈话对改革开放的作用。(5分)
科目:gzls 来源:2010-2011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劝学篇》
材料二:“天下人民四万万,庶士亿万,情为百端,才智甚广,皇上仅寄耳目于数人,而数人者又畏懦保禄,不敢竭尽,甚且炀灶蔽贤,壅塞圣听,皇上虽欲通中外之故,达小民之厄,其道无由。名虽尊矣,实则独立于上,遂致有割地弃民之举,皇上亦何乐此独尊为哉?”
──《公车上书》
材料三:“……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塘,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请回答:
(1)以上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些派别,他们对西方民主政治各是什么态度?(3分)
(2)材料二中对皇帝的态度和材料三有何不同,你认为这种不同有哪些原因?(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7分)
科目:gzls 来源:2010-2011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15分)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归并各小都、乡邑、聚(村落)为大县。全国凡四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每县置一县令,掌管全县政事,消除领主政治的残余影响。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臣等所居即天子之土,臣等所牧即天子之民,安能私有乎?今谨收集版籍(注:“版”是指各藩的领地;“籍”是指领地上的人民)奉上,愿朝廷处置。
——摘自《萨、长、土、肥四藩主奉还版籍奏文》(明治二年)
朕惟值此更新之际,如欲内以保安亿兆,外以与各国对峙,宜使名实相副,政令归一。朕前听纳诸藩奉还版籍之议,新命各知藩事,使之各奉其职……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
——摘自《废藩置县诏书》(明治四年)
(1)指出材料一所述的改革措施。据材料二,概括废藩置县的过程。(6分)
(2)据上述材料,归纳两场改革的共同内容。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说明这一改革内容在作用上的相似之处。(9分)
B.[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私人企业和私人的主动性应该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然而,鉴于这个大民族和大国的整个需要,并且考虑到私人资本不能做很多事情,因此经济应该由国家控制。
——摘自凯末尔《土耳其国家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凯末尔认为,尽管考虑到私人企业和活动仍然是我们的基本主张,但我们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国家积极关心涉及民族普遍性问题和重大利益问题,特别是国有经济问题。
——摘编自《现代土耳其》
材料二 到30年代末,土耳其全国铁制品生产的100%,钢制品生产的80%,水泥制品生产的55%,均被国有苏美尔银行所控制。而国有埃蒂银行则控制了土耳其全部的煤炭和铜矿生产。
——摘编自《危机中的土耳其:从国家主义到新殖民主义》
(土耳其由)1927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仅占0.14%的比例,逐渐上升到了1939年的0.23%,成为在当时除了苏联和日本以外,工业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最快的国家。
——摘自《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对私人企业的认识。(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9分)
科目:gzls 来源: 题型:
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 掇商承办。惟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 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这段材料表明张謇主张 ( )
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 B.加强对民营企业控制
C.鼓励发展民营工商业 D.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科目:gzls 来源:2015届江西高安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乾隆皇帝也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材料二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已经80多岁了,她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材料三《权利法案》: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
[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1)材料一、二反映了中、英两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材料二中女王说“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请举例说明。(8分)
(2)分析材料一、二、三,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有何本质不同?从当时的世界潮流的角度分析中国的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8分)
(3)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 (4分)
科目:gzls 来源:2015届江西省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3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2分)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1分)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2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哪些方面。(4分)
科目:gzls 来源:2016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哲宗正史职官志》记载:“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材料所指的官职是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通判 D.按察使司
科目:gzls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是,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旨,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没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乔治一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样,内阁会议先就来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和图二政府框架构建原则的共同点及其目的的本质区别。
(2)材料二中内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休对上述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
科目:gzls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联必躬自断制。"乾隆皇帝也说:“本朝家法,自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近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材料二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位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事实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利……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各体现了什么政治制度?其突出特点分别是什么?
(2)请概括指出中英两国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的时代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中英两国政体进行评价?
科目:gzls 来源:江西省2009-201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钦命直隶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伊为印发窑户执照事,案蒙前任总督部堂袁批,前司议详:宛平、房山二县已未开采煤窑,为数较多,且产煤山场但系西山一带。地方僻远,前设循环印薄,又经议停,则窑户之有无私开停闭及各窑有无藏奸等情,均难随时查考;应请照依提督衙门规定章程给照之例。每座印发司照一张。给与认采各商收执,自赴所认窑口,加工开采.一俟煤旺窑成,即照例详情给贴、输税。……如有窑夫聚集滋事,即赴县呈明究处;倘有窑户凌虐窑夫,短克工价等弊,许别窑户报县审明详究;若彼此容隐不报,别经发觉,即照知情不报例,加倍议罪。并即设立底簿,将每日雇募工人姓氏、年貌、籍贯。逐日填注,按季送县查核。造册过报查考。其报开窑座,如开采之后,有闭歇停止者,亦即随时禀报本县,查验确实,详明停闭。倘该商有藐玩不遵者,一经察出,定行照例详革究治不贷,须至照者。
——邓拓“从万历到乾隆”《历史研究》1956年10期
材料2: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3: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4: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5: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6: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材料1、2、3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4、5、6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3)这两个历史现象之间有何联系,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什么影响?(6分)
科目:gzls 来源:2010-2011学年河南省开封市高三统考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15分)历史选作题(每题15分,在二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作选答的题号。如果多作,则按所作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务必若写清题号)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孝文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回味降融。”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马丁·路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于1522年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整个德意志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基督教教徙团结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的周围:雪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感……
——宋志轶《德意志文化教育的精神》
(1)合材科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实行语言改革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改革在策略上的特点。(9分)
(2)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他翻译德文《圣经》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产生的相似作用。(6分)
2.【选修4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用革命的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是同盟会的基本主张。同盟会刚成立时,就确
定了组织国民军的规划,预拟了军政府的宣言。虽然在实践中,同盟会会员们对于如何进行武装斗争渐渐地有了不同的看法,但是,总的说来,当时凡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人都一致认为:要使中国摆脱受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瓜分的命运,独立强盛起来,就必须推翻清朝政府,而要推翻清朝统治,只有实行武装斗争,没有别的道路可走。
——摘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非暴力就是以积极的形式来对待一切生命的善良意志。非暴力就是纯粹我在印度教的经典中,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读到过它。”……“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意味着以人的全部心灵来反对专制者的意志。只要在这种人类法则指导下进行斗争,哪怕一个人也能反抗非正义帝国的全部权利。”
——一摘自甘地《非暴力主义思想》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什么不同?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概括上述两种主张的共同本质,分别指出这两种主张对本国带来的积极影响。(7分)
科目:gzls 来源:2015届广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摘自1853年杨秀清等《谕英使文翰》
材料二: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摘自1859年洪仁玕《资政新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杨秀清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3分)
(2)据材料二,归纳洪仁玕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3分)
(3)概括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处和不同处。(4分)
科目:gzls 来源: 题型:
“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处,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或集股,或自办,悉听其便。今以商贾之道行之,绝不拘于官场体统。”这句话代表了哪个阶层、阶级的利益
A.洋务派 B.农民 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科目:gzls 来源:2013-201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教学质检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科目:gzls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材料一:景德镇必浮梁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至宋景德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督造),因改名景德镇。
——(清)蓝浦撰、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卷八《陶说杂编上》
(1)据材料一,解释“景德镇”这一地名的由来。
材料二:明代御器厂自洪武末年设立以来,瓷窑数量不断增加,初期仅有20座,至宣德年已增至58座。同时,民窑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产生了像崔公窑、周公窑、壶公窑、小南窑等著名的民窑。这些瓷窑产量也极其惊人,御器厂建窑不久的宣德八年(1433年),就一次烧造各样瓷器443500件。官窑没落的万历年间,仍有一次烧造96624件、239000件等记载。至于民窑的产量,更是无以计数,不仅占据了遍及全国的国内市场,而且远销至亚、非、欧、美各洲,这些方面在全国制瓷业中均首屈一指。
——李希凡主编《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
材料三: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景德镇从事瓷业的工场主、雇工、瓷商等人数已达10万余人。明万历年间人王世懋所著《二酉委谭》中描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
——李希凡主编《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
(2)据材料二、三,概括说明,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的突出特点。
材料四:明朝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最大的差别……中世纪主要的技术发明大多数都出自中国。然而,与西方不同的是商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未给中国带来彻底改变社会的革命性影响。……四大发明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产生的,因为这里的帝国机构太封闭、约束力太强。……明朝皇帝颁布并强迫立即执行禁海令,这是中国官方对海外活动持消极态度的一个鲜明、最重大的表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明朝商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没有带来革命性影响的原因。
材料五:如果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在现代化的初期,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需求,给予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很大的推动力,从而引发了科技革命。此后,科学技术开始以巨大的生产力转化功能回馈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世界文明史》
(4)材料五中最先发生这个“5分钟事件”的是哪个国家?该国发生“5分钟事件”的最基本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六:
图一:“克莱蒙特”号汽船 图二:“奔弛1号”汽车
(5)依据材料六中的图一和图二,指出图一和图二中的交通工具的动力机是什么?在从图一到图二的发展变化中,与变化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是什么?
材料七: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意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
(6)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
科目:gzls 来源: 题型:
历时184天的上海世博会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和深刻的印象。
材料:1889年底张之洞曾说:“照得各国都会地方,多设有劝工场及商品陈列所,聚百货于其中,分行罗列,以类相从,物标定价,听人观览购取。……此外又设立博览赛珍等会所,以劝工商实业者,洵属法良意美。湖北武汉地方,东西据长江上下之冲,南北为铁路交会之所,商货日见辐辏,工业必渐繁兴。凡各国所以劝工劝商者,亟应酌量仿办,以开风气”。1909年,张之洞和湖广总督陈夔龙在武昌发起了武汉劝业奖进会,前后45天,开设有天产部、工艺部、美术部、教育部和古物参考部,出品共六千多种。同时分设直隶、湖南、上海、宁波四馆及汉阳钢铁厂、枪炮厂、实习工厂等七个特别展览室。武汉劝业奖进会合计物品八千多种,与会人员20多万……武汉劝业会中,人们“专以繁华娱目,罕有考究实业者”。
(1)1851年,英国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概述第一届世博会能够在英国举办的条件。
(2)据材料一,分析1909年张之洞、陈夔龙为什么要在武汉举办劝业奖进会? 1909年武汉劝业奖进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科目:gzls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媒体古已有之,但进入近代以后才全面兴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报纸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人孙樵撰有《读开元杂报》一文,有如下记述:“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未知何等书,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与《开元录》记载一致)。”(注:“开元杂报”这一称谓是后人所加,并非当时报纸的名字)宋代也出现了报纸,称“朝报”。宋人赵升《朝野类要》记载,“朝报……每日由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
(1)从材料一看,我国古代的报纸具有什么功能?为什么当时的报纸功能仅限于此?(5分)
材料二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2)材料二中,《国民日日报》的办报主旨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时代风潮?(5分)
材料三 民国前期报纸上的广告
(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前期报纸的什么功能?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实?(4分)
材料四 2011年下半年,“微博卖土豆”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先后有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民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成功卖出了滞销的土豆。
(4)材料四描述的新媒体的作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