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异体器官移植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免疫排斥。通常认为细胞免疫参与了识别并排斥异体器官的免疫过程。
(1)科研人员选取T 淋巴细胞缺陷的A 品系小鼠进行下列实验,原因是参与细胞免疫过程的_____细胞可以清除移植的异体细胞,A 品系小鼠可以排除其干扰。除了异体细胞,这种免疫细胞还可以清除_____细胞(写出两种)。
(2)根据所学教材中特异性免疫知识,写出异体器官移植发生免疫排斥的全过程_____。(150 字以内)
(3)为了研究吞噬细胞是否参与免疫排斥过程,研究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向A 鼠移植不同来源小鼠的组织(A、B、C 鼠基因型各不相同),培养 7 天后,再次移植B 品系小鼠组织,培养 7 天后,检测A 鼠体内第二次移植组织中的吞噬细胞数量,如下表。
组别 | 1 | 2 | 3 | 4 |
第一次移植的组织来源 | 未移植 | A | B | C |
第二次移植组织中的吞噬细胞数量(×10 4) | 2.6 | 2.5 | 12.1 | 3.1 |
①第二次移植组织中出现的吞噬细胞来源于_____鼠,吞噬细胞_____(能/不能) 识别异体组织。
②由 1、2 组数据可知,只移植B 组织和先移植A 组织再移植B 组织吞噬细胞侵入移植组织的数量_____,说明_____。
③3 组吞噬细胞数量远大于 2 组和 4 组,原因是_____。
(4)进一步研究吞噬细胞对异体组织的作用,研究者对A 品系小鼠进行不同移植处理, 如下图(—:未移植;+:已移植)。然后,注射相同数量的不同来源细胞(如图中 A、B、C 所示),一段时间后,利用流式细胞技术统计 A 鼠体内不同来源细胞的数量,结果如下图。
①未移植B 鼠组织的A 鼠体内注射A、B 细胞后,两者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说明 A 鼠免疫系统_____(能/不能)杀伤异体 B 细胞。
②移植 B 鼠组织的A 鼠注射 B 细胞后,体内 B 细胞消失,而注射 C 细胞结果却不同。由此推测:第一次移植组织诱导A 品系小鼠产生的吞噬细胞可以_____。
【答案】效应T细胞 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肿瘤细胞 异体器官移植,由T淋巴细胞系统参与,包括四个连续的阶段:①移植术后,移植器官活性细胞表面所带的HLA抗原,被T淋巴细胞所“识别”、“判定”为异物;②T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进入“致敏”状态;③致敏了的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分化;④致敏淋巴细胞及各种淋巴因子吸引来的单核细胞等对移植器官进行攻击,即为急性排斥反应。 A 能 减少 先移植A组织再移植B组织,能够减少吞噬细胞侵入移植组织的数量 3组第一次移植B组织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当B组织再次移植时,免疫力增强,导致第二次移植组织中的吞噬细胞数量增多 不能 杀死B鼠组织细胞
【解析】
细胞免疫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T淋巴细胞在受到外源性的抗原的刺激之后,会产生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对于外源性的抗原是有杀灭作用的,细胞免疫对于外来的异物或者病原体有作用,对于自身的一些变异的细胞,例如肿瘤细胞,T淋巴细胞也可以起到细胞免疫的作用。
(1)异体器官移植过程发生的免疫排斥主要为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为效应T细胞;细胞免疫与免疫排斥反应、胞内寄生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有关。
(2)根据细胞免疫的过程描述,见答案。
(3)①吞噬细胞来源于A鼠本身,不会来自于移植体,吞噬细胞有识别作用,无特异性识别作用。
②由表可知,只移植B组织和先移植A组织再移植B组织吞噬细胞侵入移植组织的数量减少,说明先移植A组织再移植B组织,能够减少吞噬细胞侵入移植组织的数量。
③3组第一次移植B组织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当B组织再次移植时,免疫力增强,导致第二次移植组织中的吞噬细胞数量增多。
(4)①由图可知,未移植B鼠组织的A鼠体内注射A、B 细胞后,两者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说明A鼠免疫系统不能杀伤异体B细胞;
②第一次移植B组织使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移植B鼠组织的A鼠注射B细胞后,体内B细胞消失,而注射C细胞结果却不同,对比推测:第一次移植组织诱导A 品系小鼠产生的吞噬细胞可以杀死B鼠组织细胞。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个体的基因型如图所示,A1、A2、A3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Ⅱ2的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2
B.Ⅲ1的基因型为XA1Y的概率是1/2
C.Ⅲ2的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8
D.Ⅳ1的基因型为XA1XA1的概率是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大鼠神经元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时,其轴突会返回与胞体相连接,如图。实验一:电极刺激胞体引起胞体处动作电位。160ms 后,测量膜电位变化。结果显示该神经元胞体再次产生兴奋。实验二:预先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上述神经元后,进行同样操作,结果不产生兴奋。实验三:显微操作切断轴突中段,进行同样操作,结果不产生兴奋。综合以上实验,证明该神经元在连接处形成了自身连接的自突触。对此实验原理和结论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自突触的突触前膜和后膜来自同一神经元
B.由于连接处传递慢导致两次兴奋存在间隔
C.自突触的后膜上存在与谷氨酸结合的钠通道
D.切断中段后兴奋仍可以传到轴突末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取一植物形态、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四张叶片按下图进行实验,烧杯中的液体可以保证叶片所需的水与无机盐的正常供应,气体的移动可以通过观察油滴的运动判断。(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与外界气压的变化和蒸腾作用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定光照条件,发现装置A中油滴不移动,表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
B.适宜的光照下,短时间内装置B中油滴将向左移动
C.将装置C突然从光下移动到黑暗处,短时间内C5的含量上升
D.可以直接利用装置B、D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果蝇的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II)上基因B控制,基因r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会使黑身果蝇的体色加深。现有一只黑身雌蝇(基因型为bbXRXR),其细胞(2n=8)中X、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该黑身雌蝇与一只灰身雄蝇(基因型为BBXrY)杂交,F1雌雄个体间交配,F2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 )
A. 1/4 B. 1/8 C. 1/16 D. 1/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 1 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 2 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阳光
B.该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
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D.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克里斯琴学说(主要用来解释自然界哺乳类动物种群调节)认为: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会影响种群数量,其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社群压力会导致效应 B 细胞分泌的抗体数量减少
B.社群压力会导致机体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
C.社群压力通过神经、体液、免疫三种调节方式调控种群数量
D.社群压力会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使种群数量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图),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A. 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尿素含量升高,推测其是细胞代谢的产物。
B. 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降低,这肯定是协助扩散的结果
C. 培养液中的氨基酸一定是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其主要作用是合成蛋白质
D. 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蛋白质代谢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则一定是胞吐作用排出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科学家从结构上揭示了核糖核酸酶RNaseP(E)加工tRNA前体pre-tRNA(S)的机制(如图所示)。RNaseP是一种通用核酶,由特定蛋白与特定RNA形成的复合体,它能加工tRNA前体的核苷酸链的5’端,最终形成成熟的tRNA(P),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构成RNaseP和pre-tRNA的单体分别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
B.RNaseP是一种通用核酶可加工多种核酸,故不具有专一性
C.RNaseP能使pre-tRNA转化为tRNA所需的活化能明显降低
D.水稻叶肉细胞中含有成熟tRNA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