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科学家发现,单独培养的大鼠神经元能形成自突触(见图甲)。用电极刺激这些自突触神经元的胞体可引起兴奋,其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___是神经元产生和维持一68mV膜电位的主要原因,此时膜内的Na+浓度比膜外的____________(填“高”或“低)。
(2)胞体受刺激后,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此时产生的兴奋以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然后引起________________,产生第二个峰值。
(3)谷氨酸也是一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能使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神经元,导致其兴奋。利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结合上述实验),证明大鼠自突触神经元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K+外流 低 Na+内流 电信号(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 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胞体膜(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新的神经冲动 将单独培养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随机分为A组和B组,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A组神经元,B组神经元不做处理,用电极刺激两组自突触神经元胞体,测量其电位变化 A组神经元的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小于B组的(A组神经元不出现第二次电位变化)
【解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
(1)图中-68mV电位是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K+外流是神经元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此时膜内Na+的浓度比膜外低。
(2)胞体受刺激后,Na+内流,使细胞膜内阳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外侧,形成动作电位,与相邻部位形成电位差,从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依次将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下去。兴奋传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与胞体膜(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新的神经冲动,产生第二个峰值。
(3)谷氨酸作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加入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后,谷氨酸没法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不产生兴奋。所以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大鼠自突触神经元,电极刺激胞体后,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变小,甚至不出现第二次电位变化。实验思路和结果为:将单独培养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随机分为A组和B组,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A组神经元,B组神经元不做处理,用电极刺激两组自突触神经元胞体,测量其电位变化;预期A组神经元的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小于B组的。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显、隐性基因分别用B、b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或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B.则若Ⅱ-4号不带有致病基因,则Ⅰ-1的基因型为XBXb
C.若Ⅱ-2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Ⅰ-1的基因型为BB或Bb
D.若Ⅱ-2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则其与Ⅱ-1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是5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动物,一个精原细胞在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细胞中均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B.乙细胞所示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C.A、a所在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发生过交叉互换
D.该动物的精子仍表现为AB∶Ab∶aB∶ab≈1∶1∶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利用微生物制作葡萄酒的流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葡萄酒制作的原理是利用__________菌分解葡萄糖,首先生成__________,该物质在_________条件下,转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2)葡萄除梗应在冲洗之__________(填“前”或“后”)完成,原因是__________。
(3)制作果酒时,温度应该控制在__________(填温度范围)。若利用果酒发酵的装置和条件,仅向发酵好的果酒中加入醋酸菌,醋酸菌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将果酒转化为果醋,理由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酒精分子进入胃黏膜细胞与膜的流动性无关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进行
C.进入红细胞需消耗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
D.从肠腔中吸收的葡萄糖,至被肝细胞的线粒体利用,穿过9层生物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种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紫翅和黄翅、白眼和绿眼都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该昆虫纯合亲本杂交后,F1自由交配得到F21335只,其性状及比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昆虫的眼色中______为显性性状。根据图中数据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该昆虫翅色的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定律。若F2雌性个体中紫翅个体和黄翅个体比例接近3:1,则紫翅个体中纯合子约占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发现控制眼色和翅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都位于常染色体上;第二,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第三,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该种昆虫的纯合个体若干可供选择。请分析回答:
①若仅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来鉴别以上三种情况,可选择的杂交组合是_______________。
②请写出能符合第二种情况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豌豆红花对白花、高茎对矮茎、子粒饱满对子粒皱缩为显性.控制它们的三对基因自由组合.以纯合的红花高茎子粒皱缩与纯合的白花矮茎子粒饱满植株杂交,F2代理论上不会出现的是( )
A.8种表现型
B.高茎子粒饱满:矮茎子粒皱缩为15:1
C.红花子粒饱满:红花子粒皱缩:白花子粒饱满:白花子粒皱缩为9:3:3:1
D.红花高茎子粒饱满:白花矮茎子粒皱缩为27: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探究是一个漫长而艰的过程。分析以下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后回答问题。
实验一 1864年,德植物学家萨克斯做了一个实验:他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然后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这片叶,发现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则没有颜色变化。实验证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实验二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他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如图1)。
实验三为探究叶绿体在光下利用ADP和Pi合成ATP的动力,科学家在黑暗条件下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2)。
(1)实验一中先把绿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为了使叶片显色更加明显,你将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实验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三中,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叶绿体中形成ATP的动力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支配内脏活动的神经。科学家进行两个实验。实验一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下表所示。实验二是持续电刺激狗的副交感神经,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图。请回答问题。
实验处理 | 心率(次/分) |
正常情况 | 90 |
阻断副交感神经 | 180 |
阻断交感神经 | 70 |
(1)据数据分析______对心脏搏动的作用与肾上腺素相同。______对心脏活动支配作用占优势。
(2)研究表明交感神经还有支配肾上腺的分泌、通过影响淋巴细胞的转化在应激免疫中发挥作用等功能。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是______。
(3)据实验可知,小鼠体内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是______。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______,原因是______。
(4)图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若要证实该结论,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______,通过检测注射前后周围血液中______的浓度变化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