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Na2CO3、NaHCO3的性质后,了解到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那么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们进行了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
(1)Ca(HCO32可溶于水;
(2)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猜想]
(1)甲同学认为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2)乙同学认为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甲、乙两同学的猜想是依据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反应均有沉淀产生;又知道Ca(HCO32可溶于水,因此猜测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HCO3溶液混合不会产生沉淀,从而鉴别出两种溶液.
(3)丙同学认为固体Na2CO3、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在两支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各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两支试管中的现象相同,均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与猜想不一致,即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2)乙同学将CaCl2溶液加入到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发现两支试管中也都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出乎意料,但根据观察到的其他实验现象,他认为仍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3)丙同学分别取了一定量的Na2CO3、NaHCO3固体于大试管中加热(如图1):精英家教网
①加热Na2CO3时,开始即见小试管中有少量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气泡逐渐减少,未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加热NaHCO3时,丙同学观察到实验现象与①不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合理的.
[问题讨论]
(1)小组同学对上述实验展开了讨论,对甲同学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比较,并从物质在溶液中解离出不同离子的微观角度分析了原因(如图2、图3).请写出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NaHCO3与澄清石灰水混合时参与反应的离子:
 
精英家教网
(2)乙同学的两个实验中,大家对C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比较熟悉,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而对CaCl2与NaHCO3溶液混合产生的现象难以理解,同学们又进一步查阅了资料,了解到CaCl2与NaHCO3溶液可发生如下反应: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因而同学们知道了乙同学是通过观察到
 
现象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的.
至于CaCl2与NaHCO3溶液为什么能发生上述反应,老师指出其反应原理较复杂,有待于今后学习中进一步探究.
(3)丙同学在加热Na2CO3固体时,开始产生少量气泡的原因是
 
;根据你分析:Na2CO3受热
 
分解(填“易”或“不易”).在加热NaHCO3固体时,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任写一种).
[拓展应用]
(1)固体Na2CO3中混有少量NaHCO3,可通过
 
方法除去.
(2)要除去Na2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HCO3,可加入适量的
 
溶液.
分析:[问题讨论](1)通过分析图中有关反应物混合前后离子的变化,可以写出反应方程式和参与反应的离子.
(2)根据所给信息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可知该反应既有白色沉淀又有气体产生,而碳酸钠和
CaCl2溶液反应只有沉淀生成.
[拓展应用](1)因为碳酸氢钠不稳定,可用加热进行除杂.
(2)可以采用转化法将碳酸氢钠转化为碳酸钠.
解答:解:[问题讨论]
(1)由图2可知Na2CO3和Ca(OH)2混合后有新物质CaCO3生成及自由钠离子和氢氧根,所以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由图3可知NaHCO3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反应前的离子有HCO3-Na+Ca2+ OH-,反应后有新物质CaCO3、H2O、Na+、CO32-,对比前后可知参加反应的离子有OH-、HCO3-、Ca2+
(2)CaCl2与Na2CO3溶液的发生复分解反应,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CaCl2与NaHCO3溶液混合,根据所给信息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可知该反应既有白色沉淀又有气体产生,而碳酸钠和CaCl2溶液反应只有沉淀生成,所以乙同学是根据有无气泡产生将二者区别开的.
(3)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2NaHCO3
 加热 
.
 
Na2CO3+CO2↑+H2O,生成的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生成碳酸钙沉淀变浑浊.
[拓展应用]
(1)可以利用NaHCO3的不稳定性,采用加热方法将其转换为碳酸钠.2NaHCO3
 加热 
.
 
Na2CO3+CO2↑+H2O
(2)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将其转换为Na2CO3,方程式为 NaHCO3+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
[问题讨论]
(1)Na2CO3+Ca(OH)2=CaCO3↓+2NaOH; OH-、HCO3-、Ca2+
(2)Na2CO3+CaCl2=CaCO3↓+2NaCl;有无气泡产生.
(3)空气受热膨胀,不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小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或大试管管口有水珠等).
[拓展应用]
(1)加热
(2)NaOH
点评:本题信息量、阅读量很大,首先必须剔除干扰信息,再结合课本已有知识快速解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
(1)《燃烧的条件》实验中,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该实验的目的探究
可燃物
可燃物
是燃烧的条件之一,该实验的可然物是指
酒精
酒精
,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控制
棉花
棉花
不燃烧.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为:
隔绝氧气
隔绝氧气

(3)“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识后,走进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通过图A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
导热
导热
性(填一条物理性质).
②图B实验的烧杯②中呈现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烧杯①中液体是浓氨水时烧杯②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3?连云港)“对比试验”是化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识后,走进实验室做了如下试验,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通过试验A,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
导热
导热
性(填一条物理性质).
(2)对于实验B,一段时间观察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由此得出: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水和
空气
空气
直接接触.欲除去铁锈可用
盐酸
盐酸
洗方法,铁制品除锈时
不能
不能
(填“能”或“不能”)长时间浸在酸溶液中.                                    
(3)实验C是利用体积相同并充满CO2的软塑料瓶、等量的水(瓶①)和NaOH溶液(瓶②)进行实验,根据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证明CO2和NaOH溶液中的溶质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2NaOH+CO2═Na2CO3+H2O

(4)实验D的烧杯②中呈现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烧杯①中液体时浓氨水时,烧杯②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当烧杯①中液体换成浓盐酸,且烧杯②中液体换成滴有酚酞NaOH溶液时,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红色逐渐褪去变为无色
红色逐渐褪去变为无色
.其中盐酸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2O
HCl+NaOH═NaCl+H2O
,属于
复分解
复分解
反应(填反应类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对比试验”是化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识后,走进实验室做了如下试验,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精英家教网
(1)通过试验A,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
 
性(填一条物理性质).
(2)对于实验B,一段时间观察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由此得出: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水和
 
直接接触.欲除去铁锈可用
 
洗方法,铁制品除锈时
 
(填“能”或“不能”)长时间浸在酸溶液中.
(3)实验C是利用体积相同并充满CO2的软塑料瓶、等量的水(瓶①)和NaOH溶液(瓶②)进行实验,根据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证明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测量导电性,发现
 
(填:能或不能)导线,其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
 
微粒.
(4)实验D的烧杯②中呈现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烧杯①中液体时浓氨水时,烧杯②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苏连云港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识后,走进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A. 燃烧的条件  B. 铁钉生锈的条件  C. 证明CO2与NaOH反应  D. 分子运动的现象

(1)通过实验A,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      性(填一条物理性质)

(2)对于实验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由此得出: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水和         直接接触。欲除去铁锈可用          洗的方法,铁制品除锈时           (填“能”或“不能”)长时间浸在酸溶液中。

(3)实验C是利用体积相同并充满CO2的软塑料瓶、等量的水(瓶①)和NaOH溶液(瓶②)进行实验,根据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证明CO2 与NaOH溶液中的溶质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D的烧杯②中呈现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烧杯①中液体是浓氨水时烧杯②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当烧杯①中液体换成浓盐酸,且烧杯②中液体换成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时,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其中盐酸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

                   反应(填反应类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

(1)《燃烧的条件》实验中,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该实验的目的探究__________        ____是燃烧的条件之一,该实验的可然物是指__       ________,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控制___              ___不燃烧。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为:                    

(3)“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识后,走进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通过图A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                      性(填一条物理性质)。

②图B实验的烧杯②中呈现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烧杯①中液体是浓氨水时烧杯②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
鍏� 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