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有NaOH、Na2CO3、K2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I: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固体剩余。
步骤II:取步骤I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再滴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红色逐渐褪去,得到无色溶液。
步骤III:取步骤II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过量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II中溶液的红色褪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关于样品的组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NaOH+HCl=NaCl+H2O 该样品中一定含有BaCl2和NaOH,至少含有Na2CO3和K2SO4其中一种。 取少量步骤 I 所得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若固体不溶解,则样品中含 K2SO4;若固体完全溶解,则样品中含 Na2CO3,若部分溶解,则样品中含Na2CO3和K2SO4。
【解析】
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固体剩余,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则一定含有氯化钡,取步骤I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则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再滴入过量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气泡产生,红色逐渐褪去,得到无色溶液,取步骤II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过量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氯化钠不和硝酸钡反应,说明滤液不含碳酸根离子或硫酸根离子。
(1)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步骤II中溶液的红色褪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固体剩余,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则一定含有氯化钡,取步骤I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则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再滴入过量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气泡产生,红色逐渐褪去,得到无色溶液,故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该样品中一定含有BaCl2和NaOH,至少含有Na2CO3和K2SO4其中一种。
(3) 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若要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步骤 I 所得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若固体不溶解,则样品中含 K2SO4;若固体完全溶解,则样品中含 Na2CO3,若部分溶解,则样品中含Na2CO3和K2SO4。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探究)在一次实践活动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利用稀硫酸、Ba(NO3)2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模拟化工厂工业废水的处理过程。
(活动一)将四种溶液两两混合判断能否发生反应。
(1)四种溶液中能彼此发生反应的有_____组,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能发生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的一组物质反应的微观本质是_____。
(3)实验完毕,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个大烧杯中,静置,观察,杯底有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为无色。并对白色沉淀和上层无色溶液的成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活动二)探究白色沉淀的成分
(进行猜想)猜想①:白色沉淀是Ba2SO4:猜想②:白色沉淀是BaSO4和BaCO3的混合物。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 现象 | 结论 |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硝酸 | _____ | 猜想②正确 |
(活动三)探究废液杯中无色溶液的成分。
①质疑1:小强认为在反应物中有酸,反应的生成物中也有酸,所以无色溶液中就一定含有酸。但小红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她认为_____。同学们一致同意小红的观点。
②检验溶液的酸碱度:所用实验用品有_____,经测定溶液的pH>7,呈碱性。
③(如图)
质疑Ⅱ:小林认为实验1不能证明无色溶液中不含碳酸钠,理由是_____,要证明溶液中不含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案是_____。
得出结论: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
(反思与交流)工厂排放出的废液常呈酸性或碱性,排放前我们必须进行处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1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图2是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2中m的值为_______,n的值为_______.
(2)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_____周期,硒化钠的化学式为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励志诗《苔》因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而火了起来。全诗如下: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请将下列短文中带点的部分,用恰当的化学用语表示:苔藓是高等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可以反映空气中的铅、铜镉等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其中铜的元素符号为______),大多数的苔藓植物适宜在偏酸性的土壤(酸中的阳离子符号为______)中生长,能不断地分泌出酸性物质,溶解岩石(岩石中常含有碳酸钙,标出碳酸钙中碳元素的化合价______)表面,慢慢形成土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测定某品牌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学习小组称取了6g样品(杂质仅有氯化钠)放在烧杯中并滴入稀盐酸。当盐酸滴加至36.5g时,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为40.3g(假设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A点时,产生气体的质量m为______g。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写出计算过程)。_____。
(3)B点时,烧杯内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写离子符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金属钻(Co)的活动性与铁相似,请预测氯化钻(CoCl2)的化学性质,说明预测的依据,并设计实验验证。经查阅资料,钻的化合物相关性质如下:
物质 | CoO | Co(OH)2 | CoCl2 | CoSO4 | Co(NO3)2 | CoCO3 |
在水中溶的溶解性 | 难溶于水的灰绿色固体 | 难溶于水的粉红色固体 | 易溶于水形成粉红色溶液 | 易溶于水形成粉红色溶液 | 易溶于水形成粉红色溶液 | 难溶于水的粉红色固体 |
限选试剂:CoCl2溶液、(NH4)2CO3溶液、Na2SO4溶液、AgNO3溶液、NaOH溶液、稀硫酸、镁条、铜片。
预测 | 预测的依据 | 验证预测的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 |
①能够与含Ag+的 可溶性盐反应 | CoCl2溶液中含Cl-, AgCl难溶于水。 | 取少量CoCl2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则预测成立。 |
②能够与________ (填物质类别)反应 | ______________ | 取少量CoCl2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则预测成立。 |
③能够与________ (填物质类别)反应 | ______________ | 取少量CoCl2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则预测成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测定实验室中某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不考虑黄铜中的其他杂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称量10g粉末状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量取45mL稀硫酸分三次加到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如表: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
加入稀硫酸的体积(mL) | 15 | 15 | 15 |
生成氢气的质量(g) | m | 0.04 | 0.02 |
试求:
(1)m的数值_____。
(2)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少?_____(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是“粗盐中不溶性杂质除去”实验时其中的二个操作,请指出操作①中的错误_____,操作②时当观察到_____时就停止加热。
(2)选择图乙A~G完成下列实验:
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来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有_____(选填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若用图丙来收集产生的氧气,请将丙图补画完整_____。
②实验室制取CO2时,若选择ABG组装成一套气体发生装置,优点是_____,选择_____(选填序号)能够组装成一个可随时使反应停止和发生的气体发生装置。
(3)图丁装置中容器Ⅰ、Ⅱ都盛等体积CO2,分别用注射器向两个容器中注入等量的水和NaOH溶液,观察到_____现象,说明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